蜂螫照護
資料來源:台北榮總與Uho優活健康網
一、蜂螫有哪些症狀?
1.局部反應:蜂毒注入體內後,螯傷部位會出現劇烈疼痛,並伴隨紅、腫、熱、痛、麻刺、灼熱感,嚴重時可能出現瘀血或皮下壞死。症狀通常持續數小時或更久。若螫傷發生在喉部,可能因腫脹造成呼吸道阻塞。
2.全身毒性反應:若遭受多處蜂螫(如數百隻蜜蜂或20隻以上胡蜂),體內累積過多毒液,可能導致噁心、嘔吐、頭痛、發紺、低血壓、呼吸困難、情紋肌溶解、肝功能異常、溶血、腎衰竭、肺水種,抽搐,甚至多重器官衰娘與死亡。
3.立即性過敏反應:對蜂毒過敏者,可能在螫傷後15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蕁麻疹、皮膚紅種、血管性水腫、支氣管收縮、心律不整、暈眩、呼吸困難、休克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
4.延遲性過敏反應:部分患者在痊療後再次遭蜂螫,可能引發更嚴重的過敏性休克,需提高警覺,特別是曾有蜂螫過敏史者。
5.凝血與腎功能異常:嚴重蜂螫事件中,可能伴隨凝血功能異常、腎臟損傷與體內溶血,進而導致腎衰竭,必須密切觀察與及早處置。
二、蜂螫要怎麼照顧?
-
蜜蜂比較少主動攻擊人,萬一被蜂攻擊,最好的方法就是迅速離開那個地方,以避免遭到額外的攻擊。
(1)首要任務是移動到安全的地方。(2)用指甲/刀片撥除留在皮膚上的蜂針(虎頭蜂一般不會將蜂針留在皮膚上)。(3)使用局部冰敷的方式,減輕紅腫及不適。
-
被蜜蜂螫傷可能出現不同反應,若被叮咬後只有輕微的癢及紅腫,可以局部清潔後給與冰敷或是塗抹藥膏,通常都會自行痊癒;若是症狀較嚴重則建議就醫,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局部感染,並協助藥物的開立。
以下為常見用藥:(1)噴或擦含有局部麻醉藥、類固醇的藥膏:主要減緩皮膚不適。(2)服用抗組織安藥物:幫助減少紅腫及減緩過敏反應。(3)服用止痛藥: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是普拿疼,有助於減緩患部疼痛。
-
蜂螫後的反應因人而異,也因螫刺部位、接收的蜂毒量、個人的敏感性等而有不同的症狀。正常情形下,大多數人屬於「非過敏性反應」,患部會出現疼痛、癢及紅腫的症狀,可能延續2~3天,隨後紅腫即自行消退。
-
大部分的狀況下用簡單冰敷、塗抹藥膏的方式就能舒緩,不需要特別看醫生,等待自行恢復即可;若出現急性過敏反應或是毒性反應,尤其是有被蜂螫病史的人,即使被一隻螫到也可能發生,而且往往在數分鐘內就會發生,最好能盡快送醫。